今日夏至︱古人如何过夏天?古代解暑神器大赏,你知道几个?

2023-06-21 14:30:02 来源:北京时间

镜湖三百里,菡萏发荷花。

今天22时58分,我们迎来夏季的第四个节气——夏至。


(资料图)

天文学上的夏至,是指太阳运行到距赤道最北处、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刻。过了这一天,太阳就会“转身”南下,因此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又被称为“太阳转身的地方”。

昼长夜短,今日极也。盛夏的序幕已缓缓拉开。“至者,极也”,夏至日白昼最长,太阳最高,阳气在夏至达到顶点。

不少同学家里的空调、电扇已经开始狠狠运转了吧?西瓜、冰镇可乐也在冰箱里“随时”待命。

跟我们不同“时空”却同样面临着酷热的古人没有电器,要如何度过漫长的盛夏呢?

古人制冰行为大赏

要想夏天过得好,清凉冰块少不了。但是对于没有冰箱的古人来说,冰块的制作和储藏是个大问题。

“在冬天的冰湖里挖呀挖呀挖”

早在先秦时期,古人就有了要在冬季把冰块存到夏天用的意识。他们在寒冬把冰湖、冰河里的冰块凿下来,放置到冰窖里储存。

古代的冰窖深藏于地下,隔绝阳光和空气,基本上无光照、不通风,所以热量很少传导进去,可以长时间保存冰块。

为了减缓冰块融化的速度,人们还会在冰块周围铺上稻草、树叶等隔热的材料。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可小觑!

不过由于当时取冰、存冰非常消耗人力,所以能够享受冰块服务的都是王公贵族。据《周礼》记载,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,还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“冰政”,负责人称“凌人”。

有小朋友就问了:这样藏冰,到了夏天,冰块真的不会融化吗?

虽然古人已经将冰块深藏地下,周围还铺上了稻草、树叶等隔热材料,到了来年夏天,仍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,所以古人会将藏冰量提升到用冰量的两三倍。真是以数量取胜!!!

(图源:《课堂内外(小学低年级)》)

“用硝石点水成冰”

冰块真正普及到老百姓家里,是在唐朝了。

说起来这也是一个美妙的巧合:唐代人为了生产火药开采了不少硝石,机智的人们意外发现硝石溶于水后会吸收大量热量,从而使周围迅速降温。利用这个原理,人们开始“点水成冰”,大大提高冰块产量。

具体的操作步骤是这样的:

(图源:《课堂内外(小学低年级)》)

有了充足的冰块,吃冷食、喝冷饮都不再奢侈,大街上卖冰、买冷饮的人都多了起来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杨万里的《荔枝歌》:“帝城六月日停午,市人如炊汗如雨。卖冰一声隔水来,行人未吃心眼开。”

小朋友们可以想象一下:六月天,太阳高挂,走在大街上热的汗如雨下。忽然间,你听见远处有人喊:“卖冰啦!卖冰啦!”

你的心情会怎么样?是不是特别开心呢?

古代解暑神器大赏

古人的解暑神器,在衣食住行方面样样都少不了。有了以下这些解暑神器,生活品质也提高啦!

首先最出名的要属古代版冰箱——青铜冰鉴。

(图源: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)

这个青铜冰鉴是战国时期的解暑单品,内部是双层结构,外层用来放置冰块,内层用来装瓜果、酒水等食品,这样既能起到冰镇效果,又能对食物进行保鲜。

不管是从实用性还是从外形上来看,青铜冰鉴真的是潮酷有型又实力强大呀!

在“穿”上面,古人也会尽量选择轻薄的面料。现在很多小伙伴都被电视剧误导了,以为古人什么时候都穿着长袍大袖。殊不知古代人夏天穿的丝绸衣和麻葛制品,比现在的棉和化纤制品凉爽多了。

还是来看看真正的文物——北齐杨子华的《北齐较书图》,画上正在工作的学士穿的都是透明纱衣。

除了衣服穿得凉快,古人日常生活中还有扇子、瓷枕这类随手可得的清凉神器。

扇子在古代拥有很形象很好玩的别称——摇风、凉友。制作扇子的材料有很多,竹、木、纸、羽毛、蒲叶、翡翠等等。竹扇是古代寻常百姓家中最常见的,富贵人家则偏爱绢帛做成的扇子,这种扇子使用起来既轻便又优雅。风雅人士甚至会在扇面上写诗作画,极富情趣……

瓷枕顾名思义,就是瓷做的枕头。现代人很难想象这种梆硬的枕头睡起来什么滋味,但对于古人来说,它真的很凉快!它一般内部中空,外部有孔洞可以通风,表面还有一层冰凉的釉面。古人在盛夏使用它,一定能做个凉爽的美梦吧。

(图源:河北博物院官网)

古代防蚊行为大赏

盛夏需要人们严阵以待的,除了高温,还有漫天飞舞的蚊虫。在古代,花露水、电蚊拍……通通不存在的,但古人防蚊也是妙招多多哦。

最朴素的方法就是挂蚊帐,2000年前,蚊帐被称为“帱”。据史书记载,“春秋五霸”之首的齐桓公每到蚊虫出没的季节,都会让侍从挂上“翠纱之帱”。

烧艾草则是民间比较常用的驱蚊方法。艾草随处可见,对普通人来说便宜又好用。

相比起蚊帐和烧艾草,挂香囊就要显得有情调一点了。古人的香囊里很多都装有具有驱蚊功效的药材,比如藿香、薄荷、八角、茴香等,这就相当于把“风油精”挂在了身上。想想就觉得好拉风啊。

到了宋代,古人学会了制作蚊香。比起现代的化工产品,当年的蚊香可是纯天然无公害的。人们会在端午节前后采集浮萍,然后阴干,加入雄黄,用纸包裹起来,搓成一根一根的香。

清代的时候工艺升级,古人制作出了精巧的铜质吸蚊灯。众所周知,蚊子喜欢灯火光亮,灭蚊灯就利用了蚊子这一特点。锥形的灯上有一个喇叭形的孔,点燃灯芯后气流会从喇叭孔快速吸入,蚊虫会被这股热浪吸住而进入灯内造成死亡。

来源:新华社、央视新闻、首都教育

标签:

上一篇:头条焦点:学生自掏30万拍作品因获奖低拒领奖,网友:花钱多就能拍出好片?
下一篇:最后一页